随着光、电、声及自动控制装置在喷泉上的应用,音乐喷泉、间歇喷泉、激光喷泉等形成的出现,更加丰富了喷泉的内容,更加丰富了人们在视觉、听觉上的双重感受。我国历史上的喷泉如北京圆明园大水法喷泉群、现代的如北京天安门两侧的喷泉以及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的临时喷泉群都非常雄伟壮观,博得中外游人的好评、喝彩。
青岛世园会音乐喷泉,是中国大的音乐喷泉, [1]位于李沧区百果山森林公园内天水湖里,大型水舞秀是整个世园会核心园区景观之一,水舞秀的奥妙在于湖水下的数百个喷泉。这些喷泉均安装在一个长120米、宽90米的钢结构平台上,平台可以上下浮动升降,形成水舞表演的舞台。水舞秀是水与科技相结合的艺术,伴随或激昂或舒缓的音乐,水柱编织出了种种美妙图案,高可达80余米。
广东河源新丰江音乐喷泉,主喷169米的水柱直冲云霄,气势雄伟,蔚然壮观,显示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派,为亚洲高喷泉;副喷由1068个喷嘴、618盏水下彩灯组成,在欢快愉悦的乐曲中,通过直喷、水帘、水浪、水松、内抛、摇摆、编网等8种水型,不断组合成数十个变幻莫测、绚丽多姿的喷泉景观,有似流金溢彩、火树银花,有如孔雀开屏、彩虹饮涧;是水的画、灯的诗,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力求清雅素静,富于野趣。在园林理水方面重视对天然水态的艺术再现。对于人工造成动态水的喷泉应用较少。《汉书·典职》记载:在汉上林苑中有“激上河水,铜龙吐水,铜仙人衔杯受水下注”的设施。
《贾氏谈录》记载:“唐代华清宫御汤池中“有双白石莲,泉眼自瓮口中涌出,喷注白莲之上”。
《洛阳名园记》记述董氏西园中有水自花间涌出。有的水景保存至今,如建于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杭州黄龙洞的黄龙吐水。
喷泉起源很早,公元前6世纪在巴比伦空中花园中已建有喷泉。古希腊时代就已由饮用水的泉逐渐发展成为装饰性的泉。有一种说法认为,喷泉起源于伊斯兰国家的斋戒沐浴给水方法。在伊斯兰园林中,喷泉或沿轴线布置,或作为局部构图的中心。文艺复兴时期喷泉技术有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喷泉多与雕像、柱饰、水池等结合造景。有名的喷泉如意大利伊斯特别墅的“百泉步道”和莱恩脱的喷泉水渠。当时还从事水趣音响设计。如的猫头鹰喷泉,有一群铜鸟啁啾,猫头鹰一声尖叫之后,顿时鸦雀无声,稍停片刻,铜鸟又喧闹起来。有的喷泉同雕像、叠落的瀑布结合起来造景,如埃斯特别墅中的“水风琴”等。
到20世纪,喷泉发展成为一种大型水雕塑,用水柱构成各种形态。如日内瓦莱蒙湖上耸入云表的大喷泉,建于1958年,它用两台1360马力的水泵,将水喷到145米的高空。夜晚,巨型探照灯照射着银色水柱直划夜空,景色壮观。